為何要買玩具?
玩具雖不代表童年,但對大多數人而言,「玩」 (play)的確是學齡前孩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。根據研究,童年時多遊戲是可以增加孩子的五感協調發展,會玩的孩子EQ也會更好。對於零到六歲的孩子而言 其生活的重心除了玩 還是玩 不過此玩非比玩喔 遊戲(要由大人適當引導)本身也是重要的學習經驗 因此遊戲量愈大 代表學習經驗值也愈高
身為一位媽媽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 親身參與他的成長過程 發現其中有著濃厚的重覆性(練習)與實驗性(想試著去做看看) 也因而他從遊戲中學會手眼協調及肢體律動 並發展更純熟的認知學習技巧
手是孩子的第二個大腦(手指為身體連接大腦皮脂層最多的部位) 因此多動手探索也可以促進孩子的智能IQ發展喔
² 延伸閱讀
遊戲童年 創造快樂人生 “小時候不會玩,長大更會沉迷於電玩…”(洪蘭)
(請參考【科學教養與學習】一書)
遊戲對孩子的意義
“父母親要做的就是,經常提供孩子新的事物以供體驗,幫他購買合適的新玩具,並且示範給他看,每項功能應該怎麼使用;跟他一起遊戲,表現出你對他的認同,並藉此強化孩子的活動意願。”
“孩子出生第一年學習到的所有事物,都是透過「遊戲式」學會的。之後,學校裡的那些具計劃性、目的性的學習,也是以此為基礎繼續進行。"
(請參考【2歲寶寶輕鬆教養寶典—快樂玩耍 健康長大】一書)
零到六個月怎麼玩?
Albert的出生玩具: Chicco 田園小屋三合一音樂鈴 + 貝親手搖鈴
孩子六個月前 我都幾乎只用現成嬰兒用品及童書當做孩子的遊戲
除了抱孩子於懷中唸故事書之外 我常用自己的手指在濕紙巾盒上敲不同節奏樂句 再拉孩子的手重覆我敲打過的節奏當做echo 孩子也非常喜歡這個遊戲喔
等到孩子會翻身 有時換尿布會動來動去時 就拿身邊的嬰兒用品(安全性高的) 如: 護膚膏
孩子會藉此學習雙手抓握 再進而用單手抓握及交換 這也是換尿布時 轉移他注意力的好方法之一
六個月到九個月階段
孩子滿六個月後 我才開始尋找並添購適合的玩具
我個人購買原則一向是: 多比價 並趁特價或特賣 折扣多時先買好 且隨時注意孩子發展及喜好
如同教材與童書 我也將孩子學齡前(0 - 6歲)的玩具及教具陸續分階段備齊 隨時可以視情況運用 非常方便
² 玩具使用分階法
一般市面上的玩具 一歲前都以三個月為一階 一歲到兩歲以六個月為一階 兩歲後都以一歲為一階 也就是玩具包裝盒上的標示通常為6個月以上 (6m+)、9個月以上 (9m+)、12個月以上 (12m+)、18個月以上 (18m+ 或1.5y+)、24個月以上 (24m+ 或 2y+)、3歲以上 (3y+)、4歲以上 (4y+)、5歲以上 (5y+) … 以此類推 不過這種分階法 是以使用安全性及一般認知發展來區分(一般未滿三歲 還是建議家長陪同使用居多) 並非絕對原則 僅供購買參考
九個月到十二個月階段
基本上孩子九個月後或快滿一歲就可開始玩18個月或兩歲的玩具及教具了
我會看孩子的發展情況 逐步增添他可遊戲的玩具 一歲過後則開始使用教具及變化性較高的玩具
購買原則與注意事項
我對孩子的玩具及教具都有分類整理(益智、音樂、美育、體能、感統、數學、語言等)
盡量不重覆購買相同教育功能的玩具 也會依照品牌及材質去做考量 (如: 知名信譽品牌、木玩具或安全塑料、布玩具或紙製玩具等)
想買某種玩具前先作功課 有時參考朋友意見 有時則自己網上搜尋或看看教養書
² 孩子的適齡玩具 (請參考【2歲寶寶輕鬆教養寶典—快樂玩耍 健康長大】一書)
選購玩具原則盡量注意到安全性(能不買大陸製的就不買)、適合嬰幼兒發展階段性(請參考分階法)、多元功能性(多種玩法及教育功能)、耐用度與可使用年齡層(有的兩三歲教具可延用到五歲以上) 當然還要考量自己的預算(不要買太過昂貴又不耐用的玩具)並多比價(有時同樣商品價差可到一兩千元台幣喔)
² 心得分享 生了孩子後 不知不覺我也開始變成那種會精打細算的媽媽 在添購孩子的書跟玩具方面 一定貨比三家 且先做足功課 了解後再下決定 若不能物超所值 至少也要孩子喜歡值得才行
² 安全玩具商品上皆印有ST或CE標章 如果媽咪不放心的話 可直接參考TCC網站上的安全玩具型錄http://www.ttrd.org.tw/
PS. 因為Albert玩過的的玩具上百種 我之後會陸續把玩具使用心得 依品牌或教育功能類別整理好 再分篇和大家介紹分享